“中国特色国有公司治理高层论坛”于2008年1月16日在北京昆仑饭店召开。这是一次汇聚“管产学研咨”的中国最高规格的盛会。公司总裁安林博士应邀出席并发表“中国特色国有公司治理八大展望”(详文见下)的演讲。国务国资委副主任邵宁、全国人大常委中国社科院副院长陈佳贵,著名经济学张卓元、邓荣霖、魏杰,中央企业新兴铸管集团董事长刘明忠等一大批经济学教授、管理(学)专家发表演讲。
中国特色国有公司治理八大展望
在国资委下一步的董事会改革中,这八个中国式问题能否妥善处理,关系重大。
展望一:党管干部明确化
为了体现党在国有企业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党章》规定了"党管干部"的原则。在具体适用上,党管"企业干部"与党管"政府干部"应该是政企有别的。然而对企业的党组织来说,事实上却
如此模糊的认知,给企业党组织带来了自由的空间,但同时也更多地带来了行权的泛化。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绝大多数国有企业的党组织把管干部,由管人才变成了管企业人力资源的全盘工作了。这种把政治意义上的管泛化为商业意义上的管的结果,在董事会制度下,不仅侵蚀了经理层的人力资源管理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董事会的重大人事决策权。因此,明确企业党管干部原则,对董事会试点和建设极为重要。
展望二:法定代表清晰化
法定代表人,是我国《公司法》所特有的现象。公司设置法定代表人岗位,并规定必须由自然人担任,也是中国特色公司管理体制的体现。
然而,法定代表人到底代表什么,什么责任必须由法定代表人所负,什么权力必须由法定代表人所享,什么利益必须为法定代表人所得,特别是在公司代表权上,什么必须由法定代表人行使,什么只能归董事长行使,则相当"含糊"。
这种法定代表人只有相对抽象的法律责任而没有明确的职权安排的现状,不仅加剧了企业中那些兼任法定代表人的董事长的尴尬和惶恐,继而影响其与总经理的关系,而且也平添了兼任法定代表人的总经理同董事长产生矛盾和冲突的机会。目前试点企业出现的董事长在某种程度上的"越位"和出于自我保护的"捍位",都与其兼任的法定代表人的权责不清晰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因此,在法定代表人既可以由董事长担当又可以由总经理兼任的法律制度下,清晰法定代表人权责关系和运行机制,将是未来董事会建设必须着力解决的一道难题。
展望三:任职配置科学化
公司制下的任职配置,包括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和法定代表人任职配置,以及外部董事任职配置。前者属中国特色,后者是治理所需。
在董事会试点企业,董事长与总经理之间有矛盾或者关系紧张,是常有的事情。但这种紧张和矛盾,既不是靠由不同的人担当董事长和总经理所能解决的,也不是靠效仿西方治理结构中董事长和CEO之间的治理机制所能化解的。究其缘由,是因为"党委书记"和"法定代表人"这两大中国元素极大影响了董事长和总经理的关系。因此,科学合理地进行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和法定代表人的任职配置,应是今后董事会试点和中国特色董事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与此同时,重视外部董事任职配置,优化外部董事结构,也是外部董事制度发挥作用的内在需要。
展望四:职业董事制度化
职业董事,是指所聘请的非内部董事一律是专职从事董事职业的人士。与现时期的外部董事要么业已退休、要么另有主业所不同,这些人甚至拥有董事执行资格,以专司董事为业为生。
由此不难推断,外部董事制度下一步的发展趋向可能就是职业董事制度。这种制度安排,不但会极大地增加董事会的团队力量、增强董事会的独立程度,而且还会提高董事会的决策质量、提升董事会的监督水平。
因此,随着董事会试点的扩大和试点经验的推广,国资委和试点企业应不断探索、总结外部董事任职条件、任职素质和任职资质,不断丰富董事人才队伍、建立董事人才市场,从而为向职业董事制度过渡创造条件。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董事长的职业化或者职业董事长制度,必将给董事长、总经理、党委书记和法定代表人任职配置带来更多的模式创新和选择。
展望五:治理管控一体化
2007年国务院国资委继推行董事会试点之后,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进一步增强中央企业集团控制力上。可见,国资委已充分认识到集团管控的重要性。但这还不够,事实上董事会建设根本就离不开集团管控。
董事会试点的目的之一,是通过做实董事会而做活集团管理体制,进而做强、做大企业;而集团管控的目的则是,通过健全管理机制,实现集团管控有度、集而又团。因此,集团管控不应独立于董事会建设,相反应服务于董事会建设。
但目前,中央企业的董事会试点过多关注的还是集团层面的董事会自身建设,而没有与集团整体管控架构、管控机制达成有机联系和联动。应该说,董事会建设的过程,一定是董事会治理与集团管控一体化建设的过程。基于这样的一体化平台,中央企业集团母公司的董事会治理体现集团的母子管控模式,集团母子管控模式进一步影响集团子公司的董事会治理,如此这般,层层相扣、相辅相成的董事会建设才能真正做实,才能真正有用。展望六:国有控股推广化
按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精神,加快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绝大多数国有大型企业要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由此不难推断,随着董事会试点工作的平稳推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的实践主体必将由国有独资公司过渡到国有控股公司甚至是整体上市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因此,展望国有企业董事会建设,国资委有必要加快基于试点经验的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建设的探索工作。
当然,鉴于中交集团乃中央首家整体上市企业,建议国资委加强对控股集团和股份公司两层架构的董事会试点运行情况的跟踪和了解,以便及时总结经验,推而广之。
展望七:董事会制实体化
董事会制实体化,是说董事会不仅是一级真正的机构、规范的实体,而且也是一项真正的制度安排。
董事会制实体化的内在要求,是董事会必须拥有实权,特别是对经理的任免、考核和薪酬的决定权。这是我国公司法的规定,是国际准则(OECD)精神,更是试点企业的现状呼唤。反之,缺失此项权力,一切董事会或董事会制度都将是空心化、花瓶化。
虽然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当前来说很敏感、很棘手,但确实绕之不过,展望未来,还必须面对。所以,建议有关部门一方面要积极推动董事会选聘经营管理者权力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还要积极谋划"过渡阶段"的应对之策。
展望八:监管职能再造化
推行董事会试点,表明国务院国资委试图把履行出资人职责的重点放在对董事会的管理上,并希望通过这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