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资委将要推广的央企董事会改革,是一场结合了国际规则与中国国情的治理大变革,将为央企群体形成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制度保障。历时20多年的中国国企改革,正由此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
"中央企业董事会试点工作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肯定。"
|
2007年12月18日,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党委书记李荣融在中央企业负责人会议上作报告,在总结一年经验时说出上面这句话。
洋洋万言的报告中,这简单的23个字很容易一眼扫过。不过,在熟悉中国国企改革历史与现状的人们眼中,这句话可是非同凡响。
在他们看来,这句话就好比是一把"尚方宝剑",意味着国资委的这项工作,经历了从2003年成立之初提出"积极开展外派董事和独立董事制度试点"设想,到2004年6月向试点企业发出《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董事会试点工作的通知》,再到2005年10月宝钢集团率先正式试点,再到目前试点企业达到19家的漫长、谨慎的试验阶段,很快就要过渡到快速推行的阶段。当然,快速推行的前提是规范和高质量。
与之相应,《国企》杂志了解到:围绕董事会试点工作,国资委与相关研究机构合作进行的近20个课题多数都已结题;参与试点的企业运作良好,获益匪浅。这些都有助于2008年成为国资委强力推进董事会试点改革的一年。
那么,这样苦心经营的一项改革究竟意义何在?
在一些专家看来,这项改革有助于破解中国国企改革这个世界性难题。如果成功,将标志着中国国企改革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在国资委高层的眼中,这项改革是"国资委工作的生命线"。《国企》广泛采访获知的信息显示,这是一场结合了国际规则与中国国情的治理大变革,将为央企群体形成更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建立制度保障。
这场变革,《国企》冠以"中国式治理"之名,即以大型国企董事会改革为标志、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模式。
一、央企治理的中国式课题
"中国特色董事会"
"东方欲晓。"
北京利记sbobet联合管理咨询公司总裁安林博士不久前接受《国企》杂志采访时说:"央企董事会改革大势不可逆转。这项改革,打个比方说,前两年还是在黎明前,国资委的态度也是低调做事。如今,试点两年之际,我们在调研中走访了央企的100多位各层面负责人,大家都觉得改革试点的方向是正确的。改革已经处于破晓时刻。"半年以前,他接到国资委委托的课题。当时相关领导交待,这个课题非常重要,而且时间紧迫,需要在年底前结题。
安林举着一份名为《中央企业董事长、总经理和党委书记任职配置问题研究》的报告说:"刚刚结题。这个调研,是我们和国资委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二局合作进行的,他们把关,我们操作。"
这是他主持的历时6个月、调研13家董事会试点央企的国务院国资委重点课题,2007年11月7日获得国资委组织的专家评委会的赞赏,被认为"成果很有深度和高度,很有实践指导意义"。这项课题从"党委书记"和"法定代表人"两大中国元素研究入手,探索了"中国特色董事会及法人治理理论与体系"。
半年前,首都经贸大学郑海航教授受国资委委托,主持《国有独资及国有控股公司董事会与监事会关系研究》课题。在针对该课题的开题会上,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刘东生指出:中国国企有自己的特点,这是国情决定的,国企的改革历程充分反映了这些特点,课题组需要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回答外派监事会制度有关问题,并且要回答董事会与监事会的关系问题。刘东生特别指出,这个课题很有挑战性,是国内目前没有破解的一个难题。
2007年12月13日,郑海航的课题也通过了国资委评审。"评审会上,著名经济学家张卓元、邓荣霖、文魁等专家对该课题的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评审会主持人刘东生局长代表委托方对课题成果表示非常满意,课题被鉴定为"理论上有突破、应用上有重要创新的优秀研究报告"。郑海航向《国企》介绍:"我们对宝钢、诚通、新兴铸管等7家企业董事长、3位监事会主席、2位外部董事、1位监事会工作局局长进行了深入访谈和讨论,完成了近20万字的研究报告。感到高兴的是,课题组半年的心血得到了专家们的充分肯定,研究结果在理论和操作这两个层面上都有创新,为外部董事制和外派监事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和运作思路。"
《国企》杂志了解到,国资委目前在做董事会改革试点扩大和全面推开前的准备工作。这些工作的内容之一,就是根据各个部门的实际,委托各界智囊机构进行了近20项课题调研。郑海航和安林的课题,正在其中。
在这近20个课题当中,南开大学公司治理研究中心承担、以李维安为负责人的"国有独资公司董事评价"课题,是国资委与该中心继双方进行"国有独资公司建立规范董事会问题研究"、"国有企业领导班子评价研究"之后更深入、更具应用性的研究。该课题结题时,被评价为"标志着对国企领导层的评价,经由厂长经理评价、领导班子及成员评价,发展到现代公司制度下以董事与董事会评价为核心的新阶段" 。
有消息称,国资委委托开展的这些课题,每一个都对应着央企要解决的一类实际问题。而每个课题结题之后,都可能出台一个对应的文件。此举将对董事会改革的全面推开起到规范作用,使之更加有章可循。
一系列具有鲜明中国特色、参照了国际通行公司治理规则的课题,预示着一场以中央企业为先导的中国式治理变革的到来。
伴随着国资委紧锣密鼓的工作,两个负面事件也间接推动了董事会试点改革的进程。据相关人士介绍,2004年陈久霖导致的中航油新加坡巨亏事件和2007年中石化陈同海被双规事件(被大家称为"二陈"事件),引起了上上下下各方面的深刻反思。没有董事会的制约,国企传统的"一把手"文化可能带来的损失将难以衡量。
国资工作的生命线
"最大的结论是,董事会改革的方向符合新《公司法》的精神,符合国企改善治理结构的要求,符合国企改革的大方向。"采访中,安林反复强调这一调研结果。
一段时间以来,《国企》接触的诸多学者和央企人士都对董事会试点改革表达了一些共识:这一改革有利于国资委进一步明晰自身的定位;央企不是国资委这个出资人的"所属企业",国资委必须通过董事会这个中介来落实出资人身份;如果靠国资委直接去"管"央企,是无论如何也"管"不过来的;通过董事会这一"委托代理",国资委、董事会、企业管理层等各个角色各归其位,关系理顺,权责明晰,事情就好做了。否则的话,所有的央企都把自己的重大决策拿到国资委的相应职能部门审批,而国资委不可能对所有央企的大事小情了如指掌。如果将来出了问题,责任难断。
国资委希望,同时各界也期待,在董事会试点改革推行到一定阶段时,包括企业重大决策、公开招聘企业高管、与企业经营层"一把手"签订业绩责任书等事宜,就都无须国资委,而是由企业董事会自主安排和决定。那样的话,国资委自身的工作也将更加高效和顺畅。
"董事会应当是股东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保护股东合法权益、体现股东意志的制度依托,是实现出资人职责到位的最终体现,是企业内部深化改革、加强管理、提高效率的重要保证,是企业市场竞争力的制度基础。因此,应当说,央企董事会改革,无论是从改善国资委的监管方式,还是从完善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来看,都是非常重要的。" 2005年试点改革之初,北京市大成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钱卫清的这一评价,近乎成为本刊此轮采访中各界人士的标准答案。
郑海航教授关注国企改革多年。谈到此次试点改革的价值,他把历史景深拉到了30年前,并给出了三段分期:
一是1978年到1992年,这是国企改革的浅层次探索期,是在没有打破原有体制的前提下对政企权利的调整。
二是从提出搞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到十六大,作为改革的重要突破期,国企从工厂制到公司制到股份制,探索逐步深入。
三是从十六大提出新的国资管理体制,进入宏观突破期。实行外部董事制度正是在第三个时期内的一项实质性突破,是对新的国资管理体制安排的重要落实和实践。
"这是一次方向非常正确的中国式创新。"郑海航说。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要求,到2010年,要在国企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这一要求,被认为是国资委推进央企董事会改革的时限。在国资系统内,国资委高层有一句话广为流传:"央企董事会改革是国资委工作的生命线。"
链接:董事会改革改什么
2004年6月,国资委下发了《关于中央企业建立和完善国有独资公司<